73岁老人做“无痛取卵”炒股杠杆网站,86岁老人做“试管内受精”,百余名男性患者做“宫腔镜检查”......近日,国家医保局查处多起异常数据典型案例,相关医院上传医保信息平台的诊疗记录荒诞得像个笑话。
这些诊疗记录明显违背医学常识,多是“无心之失”。
73岁老人做的是“无痛胃肠镜”检查,但医生在填写诊疗记录时仅输入“无痛”二字,在下拉选项中误选了“无痛取卵”。86岁老人患的是“肾功能衰竭”,首字母与“试管内受精”相同,医生在填写诊疗记录时仅输入首字母,未仔细查看下拉选项,导致错误发生。百余名男性患者做“宫腔镜检查”的异常记录也是误操作的结果——医院在录入“输尿管镜”服务项目时,误将“输尿管镜”的本地编码与“宫腔镜”本地编码混淆,导致地方代码关联错误。
这类“无心之失”是一种值得警惕的症候。
诊疗记录不仅是患者病情的核心载体,也是医保结算的关键依据和医学研究的重要数据源。错填诊疗记录,不仅会导致医疗数据失真,误导当事患者后续诊疗,还会触发医保监管预警,浪费医保监管部门为核实真相而投入的行政资源——由诊疗记录异常引发的每一次医保现场飞检都会消耗不少人力物力财力。
为此,医务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既定诊疗规范,认真填写诊疗记录,尽最大努力避免各种误操作,保障诊疗信息的准确性。在上述案例中,涉事医生显然没能做到这一点——他们都太马虎大意了,没有表现出医生应有的严谨性与责任感。这真让人心里打鼓:真看起病来,他们会不会也这样?
错填诊疗记录,不仅反映了某些医务人员的工作作风问题,也显示出部分定点医药机构在医保数据质量管理上存在短板。
作为医保数据的第一责任人,定点医院理应建立严格的审核流程,对诊疗项目、医生信息、费用明细等关键数据进行层层把关。但现实是,一些医院既没有对医务人员开展系统的医保数据规范培训,也缺乏数据上传前的自动校验和人工复核机制,使得“错误数据”能够轻易流入全国医保信息平台。这种管理上的松懈,本质上是对医疗质量和医保基金安全的不负责任。
诊疗记录是最基础的医疗信息和医保数据。为了保障医疗质量,防止医保基金“跑冒滴漏”炒股杠杆网站,每一位医生都应该填好每一份诊疗记录,每一家医院都应该为每一份诊疗记录把好关。无论如何,都不能让73岁老人“无痛取卵”这样的荒诞剧再上演了。
君鼎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